2025
六月

26

1029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六十三集:拜占庭的离去(二)

1231231

各位听众朋友,你好!上个星期《朝圣之途》节目的内容,讲到了东方的拜占庭教会与西方罗马的教会之间因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各方面的问题与彼此之间的误解,使得双方越走越远,终于演变成了十一世纪,东方的拜占庭教会远离了罗马教会。为了探究各方面的背景因素,我们往前追溯到查士丁尼时代的情形。查士丁尼在位的时候,两大目标是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完整和尽力与异教展开不眠不休的奋斗,重建信仰的一致。上星期节目当中,已经将查士丁尼所要实现的第一个目标的第一个部分介绍过了:也就是他率领军队向北非前进,消灭了汪达尔王国。因此使得教会的传教事业得以在北非重新展开,更是传播到了撒哈拉;可惜的是,100年之后,回教阿拉伯人又再度入侵北非。教会在北非的进展又再告停顿。今天,我要再继续为您介绍查士丁尼如何向他所决心完成的目标前进,欢迎您收听。

   查士丁尼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之后,又率军进入意大利,消灭了东歌德王国。不过,这场战争可以说是赢得不容易。战争前后维持了大约20年,留下了一片瓦砾,意大利也因而被拜占庭统治了一个世纪,由派驻在拉温纳的总督负责镇守。到了568年,信奉亚略派的伦巴人入侵意大利;总督出走,教宗在意大利负起了政治和教会事务的责任。而在西班牙的原住民不堪亚略派的西歌德人的迫害,向查士丁尼求救,于是他派遣军队收复了西班牙的南部。经过多年的武力征伐,查士丁尼把地中海周边的失地又划归拜占庭的版图。不过终其一生,并没有能够将帝国完全统一,同时,他的伟大事业在他死后也就涣散了。

   查士丁尼在恢复信仰的一致这一方面虽然做了努力,但是却造成了不幸的后果。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做了努力反倒会造成不幸的后果。事情是这样的:自从君士坦丁大帝以来,东方皇帝对宗教的控制要比西方为甚。他们不仅控制了教会内部的行政,甚至于还以政治的力量控制教会的信条,也就是神学上的信理。帝国所支持的为正宗,否则就是异端。查士丁尼本人更是以神学家自居,由他决定什么是信条,强迫教徒接受。从此,拜占庭的皇帝不仅是一国的元首,同时他也是教会的领袖,教会却落得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拜占庭的教会陷于政府的控制之下而不能够自拔,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成了拜占庭牢不可破的传统。

   第四世纪末,有组织的罗马传统宗教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宗教都已经逐渐的消失,但是,民间的外教习俗仍然相当的盛行。查士丁尼的宗教政策,我们分四点来说明。第一,他禁止外教学术的传播。比如雅典的大学推行新柏拉图主义,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了雅典大学,遣散了学者们。其中一位名叫达马修斯的学者率领学生们逃亡到波斯,还把柏拉图的《对话录》翻译成了波斯文。第二,查士丁尼宣布犹太教是异端,被视为禁止信仰的异端,又逼迫小亚细亚、叙利亚与埃及的尼罗河地区的外教者一律归化为正宗基督教。凡是公开举行外教的祭祀礼仪的,一律处以死刑,埃及、北非好些著名的神庙也先后被封闭了。第三,他派遣修士到外教地区去传教,而传教士中,有正宗的,也有异端派的。所以,查士丁尼所推广的基督信仰,正宗的和异端的,可以说是兼而有之。最后,谈到的是他如何对付异端。这个时候,帝国盛行一性论的异端,只承认耶稣基督的天主性,而否认耶稣基督的人性。支持一性论的是皇后狄奥多拉。查士丁尼原本是接受罗马方面反一性论的主张。在536年召开的君士坦丁堡会议声明一性论是异端。但是到553年召开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会议,他又推翻前案,因而与罗马教宗之间发生了龃龉。因为如果有人敢反对他的裁决,无论他的地位多么高,他也视之为叛逆。像这样的蛮横,自然不能不和教宗之间起冲突。他的狂妄真是骇人听闻:一人自负是护卫信仰的奉教皇帝,竟然还罢黜教宗圣西尔来,还将他放逐,甚至于使他贫困的死于放逐之地。他对教宗韦日诸及其他几位拒绝姑息他的教宗也同样的施以无礼的待遇,然而,他的努力白费了。

   他的宗教政策和他残暴的作风,不但没有照他所想的使异端返回教会的怀抱,在信仰上达到一致,反而在宗教的争执上埋下了更为恶毒的种子。因而使得教会在查士丁尼死后比他在即位之初更加的混乱。他胆大妄为的结果,反而使得西方与东方无法同心同德,而更加依附罗马教宗,西方对教宗的向心力更为提高了。把教宗当作是信仰上唯一的安全领导者,从此以后,东西的怨恨更加的尖锐化。

   无疑的,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对于拜占庭帝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几个世纪,拜占庭帝国在法律、政治、教会、外交各方面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到他的影响。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复兴罗马帝国,而这个伟大的理想则是完全的失败。他用兵西方的结果仅仅只收复了北非、意大利和部分的西班牙,而他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经过20年的战争,除了人力、物力和直接损失之外,所得到的只不过是破碎的城镇和荒芜的田园。为了要支付庞大的军费,不得不增加东方人民的赋税。西方收复之后,由于战争所造成的经济萧条,不得不靠东方人民的支持。这么一来,西方反而成了东方严重的负担。东方人民的经济负担既然加重了,对政府的怨言自然也就增多了。实际上,东方各省,尤其是埃及和叙利亚,对于帝国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中心,本来就不是心悦诚服。第六世纪时候的埃及人、叙利亚人往往感觉到帝国的各项政策都牺牲了他们,以追求希腊人的利益。查士丁尼的兵士又大多来自于这两个地区,如此更增加了他们的离心力。

   而另外一个严重的后果是东方边防的削弱。帝国军队大部分调往西方,东方边疆各省就不断的受到外患的压迫,尤其是来自波斯的威胁。公元540年到545年间,每年必进犯叙利亚,安提阿城一度被焚为废墟。查士丁尼只好采取退缩之势,每次签的合约,拜占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查士丁尼的西方政策导致了以后的波斯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徒使阿拉伯人坐收渔翁之利。查士丁尼死后的百年之间,拜占庭已经是东南西三面受敌,而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也逐渐的南侵。帝国疆土缩小再缩小,只剩下了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的一小部分。如果查士丁尼他能够贯注精力于东方,而不求古罗马帝国的收复,拜占庭的历史就需要重写了。

   查士丁尼虽然对圣教会的行政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在世界历史上却能够名垂不朽,特别是由于他在立法上的成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公元528年,查士丁尼邀集名法律专家们组织了十人委员会。将过去所有的法令做一个通盘的整理:取消过时的,协调矛盾的,剔除重复的,并且加以分门别类,使全部的法律合乎逻辑的系统。在529年公布以后,又几经修改,534年所公布的视为定本共十二卷,4652条。这部查士丁尼法典是西方法律的基础,并且带有教会的精神,对教会法典及近代许多国家的法律也有不少的影响。

   查士丁尼之所以会名垂青史,不仅是因为对罗马法的贡献,而且也因为他是拜占庭艺术的先导。在这方面,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史称世界奇观之一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所以,胜利暴动摧毁了君士坦丁堡的各大建筑,给了查士丁尼一个重建的机会。举凡皇宫、元老院、公共浴池、水沟、道路等等,都重新修筑得焕然一新。

   原本君士坦丁大帝曾经建造一座圣索菲亚教堂,索菲亚的意思是天主的智慧。不幸在公元532年毁于大火。于是,查士丁尼计划在遗址上再重建一座超越世界一切建筑的庄严大殿。他动员了1万名的工人,从各处搜集最珍贵的材料,甚至于还把异教庙宇的石柱拆下来利用,费时五年。当查士丁尼在完成之后,第一次踏进这座圣殿的时候,不禁激动地喊道:“撒罗满,我胜过你了”。

   过了十四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座圣索菲亚大教堂仍然在君士坦丁堡城中雄视一切,唤起世人的惊奇赞叹。教堂全长250英尺,宽225英尺。大教堂的中央有伟大庄严的圆顶,距离地179英尺,圆顶的直径107英尺。从四周的窗户透进来的太阳光,仿佛是在天空的一顶金冠,地面闪烁着五彩缤纷的镶嵌艺术的图案。两行珍贵的玉柱,四周的墙壁上布满了壁画或金底的镶嵌画的杰作,处处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回教徒占领,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造成为清真寺。教堂内所有镶嵌的绘画、基督宗教的图案全部涂上了石膏、金漆。四个角又增建了四座回教式的尖塔。1934年,土耳其政府把这座圣堂改为拜占庭艺术博物馆,并且刮掉了石膏、金漆,恢复了它原来的真面目,镶嵌的美丽图案得以重见天日。圣索菲亚大教堂及同时期时所建造的其他圣堂都有圆形的穹窿,这并不是拜占庭帝国的建筑所独有的形式。直到十一世纪,西方也曾经采用,但是在东方,这种形式却只限于教会的建筑。

   俄罗斯的一切圣堂都受了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影响。如今莫斯科著名的红场上所耸立的东正教教堂正是这类圣堂的代表。拜占庭的技师也擅长雕刻木材和象牙,制造宝石和珐琅的作品,同时还有绘制手抄本的维系字画。在这一类的艺术上,他们实在是中古西方工艺的老师。拜占庭帝国的希腊人非常崇尚理论,因此对神学问题也非常感到兴趣。在前面我也曾经跟各位提到这一点,加上对宗教的狂热以及神学上不同的看法,往往引起党派对立,甚至于导致了社会的不安。野心的政客往往利用宗教上的纠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拜占庭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由宗教纠纷而导致政变;胜利者以武力压制对方,失败者也伺机而动,采取报复的行动。

   不过今天因为时间已经到了,那么我们在下个星期节目当中将为您介绍一意论,以及敬礼神像问题的神学争论,欢迎您下个星期同一时间继续收听《朝圣之途》节目。最后,祝福您健康愉快,更愿天主的平安与您同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